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全祖望

全祖望,字紹衣,號謝山,浙江鄞縣人,學者稱他為謝山先生。生於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,卒於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年五十一歲。他是清初浙東學派著名的史學家。
  祖望的父親以經術課士,喜好讀史,祖望受到他的父親影響甚深,在他十六歲時,就能與人討論經史、證明掌故。鄞縣濱海為浙東遺民萃集之地,至全祖望時仍保有流風遺俗,他家族裡的耆老是抗清名將張煌言之女,他時常向其請教掌故軼聞,再參考一些舊聞,而著有《滄田錄》一書。後又撰寫《續甬上耆舊詩》,《甬上耆舊詩》是鄞縣胡文學所輯,乃是收集鄞縣先哲的遺詩,依其才品名位高下編定論次,因此,全祖望作此書的續編,亦是要向這些先哲致意,以詩存人、發揚幽潛。這兩本書,可以展現全祖望對於地方的關懷、對先哲的仰慕之意、對史料的濃厚興趣。據說,全祖望曾經至鄉賢名宦祠,見到當年降清的叛將謝三賓(為鄞縣最早迎降清兵之將)、張傑(原為張煌言的部屬,後來降清,並以計誘捕張煌言)的木主,大怒之,認為這些人不配接受人們的景仰,因而將其木主擊碎,投入池中。從此事可以看出他個性中剛強激烈的一面,遇到不義之事,不肯苟合順之。又,史書亦曾記載,全祖望自負於氣節,喜歡隨意批評別人。有一次,罹患齒痛,他的妻子就藉此事揶揄他:「這是你喜歡隨意批評別人的報應。」然而,全祖望仍依然故我,像他就曾批評閻若璩是「學究陋儒」,譏諷邵廷采「讀書太少」。由此可以他個性中刻峻寡和的一面,不懂待人處世的個性,讓他的一生吃足了苦頭。
  雍正七年,督學王蘭生幫朝廷遴選人才,薦舉全祖望入京。戶部侍郎李紱看了他的文章,稱讚他為繼王應麟、黃震後的第一人,對他的評價甚高。乾隆元年,舉博學鴻詞科,會試成進士,選翰林院庶吉士。當其時,首輔張廷玉因與李紱積不相能,而全祖望由於受到李紱的賞識,因而也被牽連,祖望個性又甚為剛直,不逢迎於張廷玉,因此,當年的翰林院散館後,祖望被置於最下等,歸班授以知縣職。祖望才剛於仕途起步,便遭遇此等挫折,便掛冠離去,返歸故里。
  祖望歸於故里之後,貧病交迫,卻仍為學不輟,在歷史文獻的蒐集與整理上用力極多,後來往來於大江南北,與許多學士賢哲交遊,曾應紹興太守杜甲之請,講學於蕺山書院,後又不滿杜甲傲慢而請辭,後又任教於端谿書院,在講授之餘,專心於著述,在碑傳的撰寫、續補《宋元學案》、校勘《困學紀聞》與《水經注》的成就上貢獻極大。全祖望曾經說過:「史臣不立節烈傳,所當立傳者何人」,有著如此的抱負,讓他在編集傳記的工作上取得極大的成績。他對於明末清初的掌故軼聞特別有興趣,不僅編寫了許多當時忠臣義士的事蹟,對於南明時期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氛圍皆能詳細述明,能補舊史之所缺、正舊史之所訛,繼承了浙東史學以往重跟柢、尚志節的優良傳統。這些文章主要保存在他的著作《鮚埼亭集》中。
  他生平最佩服黃宗羲,曾幫黃宗羲補完《宋儒學案》,博採諸書,編成百卷,並幫黃氏原來的篇章作修補,耗時十年始竣工,自稱「予續南雷此書,旁搜不遺餘力,蓋有六百年來儒林所不及知,而予表而出之者」。又曾三箋《困學紀聞》,將閻若璩、何焯對《困學紀聞》所作的箋拿來校訂,補正其說,語多精闢;七校《水經注》,將《水經》中經與注相互混淆之處一一修正,皆足見其汲古之深。
  在經學的成就上,可見他所著的《經史問答》十卷,是他條錄經史疑義而成之作。另外可以注意的是,當年他在翰林院時,與李紱同居於京師紫藤軒,兩人互相切磋學問,人品學術皆有相近之處,他曾經和李紱相約同鈔《永樂大典》,此開以後乾隆時期下召纂修《四庫全書》之遠源。原來四庫館的成立,乃朱筠奏請蒐集遺書,而開局閱校《永樂大典》,為朱筠所上奏呈當中的要點。可說李紱與全祖望為首開蹊徑之人。
  雖然全祖望一生未顯宦達,又因個性好於批評,苛刻寡和,以致後事淒涼,無以為葬,但是後人對他學術的評價還是極為推崇,阮元曾經讚譽過他:「經學、史才、詞科三者,得一足傳,而祖望兼之,其《經史問答》,實足以繼古賢、啟後學,與顧炎武《日知錄》相增。」又,《清儒學案》亦曾說全祖望的史學,是足以繼承浙東學派自黃宗羲以來的優良傳統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